陕西汉中:“小餐桌”承载“大温暖”
老年助餐服务,不仅是破解老年人“吃饭难”的关键抓手,更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重要民生工程。近年来,陕西省汉中市立足城乡养老需求差异,以老年助餐服务为切入点,创新探索“邻里互助+智慧便捷+多元延伸”的服务模式,推动老年助餐服务从山区到城市、从单点供给到全域覆盖,让“一碗热饭”成为串联养老服务的纽带,推动老有所养在烟火气中落地生根。
主要做法
汉中市针对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留守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以及城市老年人对用餐便捷、安全、实惠的差异化需求,分类施策、精准发力,构建起覆盖城乡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
邻里互助餐,破解山区吃饭难题。汉中市部分边远山区,如镇巴县的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守老年人普遍面临“做饭嫌麻烦、吃饭缺陪伴”的困境。对此,当地以“邻里情”为纽带,探索开展“老年助餐好邻居行动”,激活基层互助活力。一是搭建互助服务载体。鼓励村内有条件的村民将自家客厅改造为“共享食堂”,每日邀请3至5名独居老年人共餐,通过饭桌上的家常话缓解老年人孤独感。针对行动不便的高龄、失能老年人,由“助老好邻居”上门送餐,确保山区老年人餐餐有热饭。二是建立政策激励机制。镇巴县民政局出台专项奖补政策,每年开展“助老好邻居”评选,对获评者给予每人500元资金奖励,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去年,镇巴县94名“助老好邻居”累计送餐超3000次。三是聚焦核心需求发力。针对山区老年人“不缺米粮缺陪伴”的特点,将老年助餐服务从解决吃饭问题延伸至情感关怀,让独居老年人感受到温暖。
智慧便捷餐,让助餐服务便利可及。针对城市老年人对用餐高效、透明、实惠的需求,汉中市以完善“15分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为核心,打造标准化、智能化老年助餐服务体系。一是推行标准化运营。全市已建成103个助餐点,统一实行“食材溯源、菜品留样、信息公示”制度,食材来源全程可查,每日菜品留存48小时,价格、菜谱、补贴政策全部上墙公示,让老年人吃得明白、吃得放心。二是升级智能化服务。在汉台区中山街街道钟楼社区等城市助餐点,推行刷脸取餐服务,老年人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可快速领取“10元老年特惠餐”(两荤一素一汤),整个过程不超过10秒钟。南郑区汉山街道助餐点推出“梯度优惠”,进一步降低老年人用餐成本。其中,60至79岁老年人享受9折优惠、80岁及以上老年人享受8折优惠。三是实现全域化覆盖。将助餐点纳入“15分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促进老年助餐服务便利可及。城市助餐点优先选址社区中心、老年活动站等便利位置,农村地区依托镇(街道)配送车,将热饭从助餐点送到村口,老年人可通过刷脸、刷卡等方式便捷用餐,实现城乡重点覆盖、老年人就近用餐。
拓展服务功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在保障老年人吃饱吃好的基础上,汉中市延伸服务链条,打造“一站式”养老服务场景,把暖胃又暖心的服务送到老年人身边。一是拓展餐后增值服务。在西乡县堰口镇等助餐点,同步设置“餐后服务角”,配备血压仪、血糖仪等基础医疗设备,由志愿者为老年人免费提供测量血压、血糖等服务。部分助餐点还组织开展书法、棋牌等文娱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推出定制化服务。针对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佛坪县袁家庄街道助餐点组建送餐小分队,由村干部和志愿者携带保温餐盒上门送餐,同时顺带查看老年人居家安全情况;针对患有糖尿病、牙口不好的老年人,推出低糖餐、软食餐等定制化菜品,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三是推动服务联动融合。将老年助餐服务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有机结合,老年人在助餐点用餐时,可同步预约助洁、助医、助行等“六助”上门服务。如汉台区助餐点与25家养老服务机构合作,老年人用餐后可直接登记预约居家清洁、上门问诊等服务,实现“一餐联动多项服务”。
汉中市以老年助餐服务为切入点的养老服务创新,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吃饭难题,更为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了实践经验。
精准匹配需求,破解城乡差异。汉中市立足地域特点、人群特征,摒弃“一刀切”模式,避免重形式、轻实效,针对农村“缺陪伴”、城市“求便捷”的差异化需求,分别推出“邻里互助餐”和“智慧便捷餐”,通过精准供给,提升服务效能。
激活社会力量,构建协同格局。老年助餐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志愿者、村民等多方力量,构建多元协同的服务网络。汉中市打破“政府包揽”思维,通过奖补政策引导村民参与农村老年助餐服务,通过标准化运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助餐点建设,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
延伸服务链条,彰显养老温度。养老服务的本质在于全方位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既包括生理需求,更需关注心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汉中市将老年助餐服务从吃饱吃好延伸至健康监测、安全巡查、情感陪伴等方面,让“小餐桌”成为观察老年人需求的“窗口”,通过“一站式”服务让养老服务更有温度。
汉中市老年助餐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助餐服务覆盖面与可持续性不足。受地理条件限制,部分偏远山村助餐点难以覆盖,“助老好邻居”数量有限,仍有少数老年人面临“送餐难”问题。农村助餐点多依赖个人热情和短期奖补,缺乏长效运营机制,服务稳定性有待提升。
城市助餐服务内涵与市场化程度不足。城市助餐点虽实现便捷化,但菜品创新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口味需求。部分助餐点过度依赖政府补贴,市场化运作能力薄弱,长期盈利难度较大。
人才队伍专业性与稳定性不足。助餐点服务人员多为志愿者或临时聘用人员,缺乏系统化专业培训,服务标准化程度不高。养老服务行业薪酬偏低,难以吸引和留住稳定的专业人才,影响服务质量提升。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汉中市将结合实际,通过完善运营机制、深化服务内涵、强化人才支撑等举措,推动老年助餐服务从“覆盖广”向“质量优”转变,让“一碗热饭”持续传递养老服务的温度。
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强化长效运营。依托农村幸福院,在偏远山村建设小型助餐点,通过“政府补贴+村级自筹+社会捐赠”多元筹资方式保障运营。将“助老好邻居”纳入村级志愿服务体系,建立“星级评定+长效奖补”机制,提升服务稳定性。
推动城市服务市场化,丰富服务内涵。鼓励城市助餐点与餐饮企业、养老机构合作,通过“中央厨房+集中配送”降低成本。定期更新菜品,推出“节气养生餐”、“汉味特色食疗餐”,如天麻乌鸡养生餐、山茱萸滋补餐等,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探索“助餐+日间照料”、“助餐+康复理疗”等融合发展模式,提升服务附加值。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水平。依托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等机构,开展老年助餐服务人员专项培训,内容涵盖食品安全、老年心理、应急处理等。建立服务人员薪酬与技能等级挂钩机制,落实技能补贴、荣誉激励等政策,提升岗位吸引力,打造稳定的专业化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