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养老调研报告:养老服务中心“一体多用”探路
一场秋雨过后,通州区潞城镇养老服务中心的屋顶花园里,湿润的空气裹着草木清香,82岁的范奶奶穿着薄外套,拄着拐杖缓缓踱步。“雨后这儿更舒服了,空气好,服务也贴心——上次我血压有点高,医护人员立马过来量,还叮嘱我按时吃药,住得比家里还安心。”范奶奶说。
同一时刻,于家务回族乡南三间房村的幸福晚年驿站外,施工人员正趁着雨后晴天搬运装修材料,围挡上“升级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标语格外醒目。村民刘大山撑着伞过来看看进度,眼里满是期待:“听说升级后能做康复、能吃饭,我妈腿不好,以后在家门口就能做理疗,省了不少麻烦。”这家幸福晚年驿站在乡政府与村委会的全力支持下,正紧锣密鼓筹备升级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部分已进入装修收尾阶段,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验收,届时将为村里及周边老人提供更全面的照料。
在通州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一体多用”的复合优势正悄然展现。集中照护的老人能享低价专业服务,过几条马路就到家;社区活跃老人步行几分钟,就能到中心吃饭、上课、参加活动;居家养老的特殊群体,能享受送餐、助浴等“养老外卖”式服务。
截至目前,通州区常住老年人口已达36万人,2024年新建5家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加上升级中的2家,7家中心正在织密副中心养老服务“基础网络”。围绕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形成的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记者近期从选址、服务、智慧化三方面展开蹲点调研。
选址:
就近就便 专业养老服务更“接地气”
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是街道(乡镇)级“养老服务枢纽”,旨在缩短服务距离、提供普惠服务。《北京市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管理指引(试行)》中提出“就近就便原则”,就是要匹配老人生活习惯与需求痛点。通州区7家区域养老中心以“一中心一策”破解不同区域痛点,每个中心的选址逻辑都紧扣当地老人核心需求。
马驹桥镇养老服务中心属分址建设,两个点位距离1公里,分别服务邻近的不同社区。当地新建小区多,年轻人上班族多,老人面临“子女忙、应急难”的问题,且缺乏成体系养老服务。中心以近2000平方米体量为支点,辐射周边4个小区。“我们的选址原则就是让周边老人步行10分钟左右能到,子女也能随时过来看看。”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家住燕保家园的刘女士很认可:“上次出差,我爸没人照顾,中心给安排临时托养,还每天发视频。”年初刚开业仅一个月时,该中心就提供临时托养20余次、助餐300多份。运营至今,现在月均助餐能达到近3000人次。目前,马驹桥养老服务中心还在升级餐厅,近期将以全新面貌迎接辖区老年人。
临河里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选址更是围着高龄老人转。该街道老旧小区密集,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比超45%,“腿脚不便、不愿出门”是普遍困扰。作为由临河里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升级而来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这里并未选择临街商铺,而是直接扎根社区内部,周边3公里内8个老旧小区的老人,步行十来分钟都能抵达。78岁的王建国常拄着拐杖来中心参加活动:“以前想找个地方聊天,得让儿子开车送,现在下楼溜达一会儿就到,还能跟着做手工,不用麻烦孩子了!”该中心由国企“北京京能颐寿轩康养有限公司通和养老服务分公司”运营,凭借国企背景的公信力以及标准化服务体系,入住率较高,主要收住半自理及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群体。目前,这里已全面正常开展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所有核心功能,成为街道高龄、失能老人的“近家港湾”。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他们服务对象中近半是80岁以上老人,选址精准度远超预期。
于家务回族乡养老服务中心的选址则满是“乡土味”。南三间房村100多位老人中,近一半是空巢老人,此前仅靠幸福晚年驿站提供简单助餐服务。此次计划筹备升级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时,村委会主动提出无偿提供村中心的闲置场地:“老人都爱凑在村中心聊天,放这儿大家都方便,还能留块地方做‘农家菜厨房’,符合老人口味。”如今驿站就在村委会旁边,老人步行5分钟就能到。扩建后的新区域将增设康复室、托养间等,还将引入于家务回族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基础医疗服务,年底验收后将彻底告别“功能单一”的现状。
服务:
各具特色 既抓“刚需”也重“温度”
一场秋雨洗净尘埃,通州区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里,处处是温暖的场景。
台湖镇养老服务中心既抓“刚需”也重“温度”。在“吃”方面,“膳食定制”让老人吃得安心顺口。备餐间内,营养师对着食谱琢磨:张阿姨有糖尿病,主食得换杂粮饭,油也得少放;李爷爷牙口不好,红烧肉得炖到用筷子一夹就烂,还得切成小块。厨师按食谱备菜,案板上的鲈鱼块码得整整齐齐。而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中心的送餐上门服务更显贴心:11点半,工作人员李媛提着保温餐袋上门,敲开张阿姨的家门:“阿姨,今天的清蒸鱼没放糖,您放心吃。”张阿姨说:“你们比我闺女还细心,我这忌口的毛病,你们从来没忘过!”除了饮食照料,台湖镇养老服务中心还为社区居民量身定制学堂活动——除了日常的手工课、健康养生讲座、防电信诈骗宣传活动外,由于社区老年人偏爱桥牌,还特意组织老年桥牌队,定期请专业老师授课,不但提升了牌技,还提供了交流切磋的平台。
今年新建成的潞源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在服务品质上凸显了四大差异化特色。该中心设有专门的“托育室”,定期组织“祖孙互动日”——社区里的孩子放学后可到托育室玩耍,老人则能参与陪读、手工互动,代际融合氛围更浓厚。“我孙女每周四来这儿跟我一起画油画,以前她总嫌我‘老古董’,现在跟我特别亲。”76岁的陈爷爷笑着说。
同时,配备能容纳护理床进入的“宽敞助浴室”,通过可升降护理床与专业清洁设备,失能老人无需下床,就能享受从头到脚的清洁服务,彻底解决“洗澡难”痛点。而且,针对居家养老老人的深度需求,中心提供“专业住家保姆”服务——保姆均经过背景审核、健康体检与专业护理培训,提供24小时日常照料、基础医疗协助等服务,为独居、高龄老人筑牢“居家安全网”。
“居家上门”服务,更是把这些优势落到实处,独居老人王奶奶因腰椎不好常年卧床,中心护理员每周上门4次:“每次来,先帮我擦身、换衣服,再给我做腿部按摩,还会陪我聊会儿天,要是家里缺个酱油醋的,也会帮我顺便买回来。”王奶奶的儿子每天都能收到护理记录,在外工作踏实多了。据统计,该中心每月提供居家上门服务超500人次,满意度达98%,80%的服务对象是高龄、失能或独居老人。
智慧化:
科技赋能 让养老服务更懂老人
在“智慧养老”趋势下,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没有盲目追求“高科技”,而是紧扣老人需求,把科技做得实用又暖心。
潞城镇养老服务中心把“科技+医疗”融入日常。二层托养区的智能屏实时显示老人心率、血压数据,护理员小张拿着手机展示“康养平台APP”:“家属扫码就能看老人每天吃了啥、吃了多少药,还能视频连线。上次赵奶奶女儿出差,看妈妈在做康复训练,当场就哭了,说总算放心了。”81岁的赵奶奶指着床头的智能手环:“这玩意儿比手表好用,能记步数,要是在楼里迷路了,按个按钮,小张他们很快就来接我。”
台湖镇养老服务中心的智慧化设备也已到位。中心为入住老年人配备智能床垫:通过无感监测老人心率、呼吸、离床等状态,实现风险预警与健康管理,提供24小时安全守护。
潞源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智慧化,完全为居家上门服务量身定制。除了前文提到的住家保姆数据联动,中心还打造了“预约-派单-服务-反馈”的全流程数字化闭环:老人或家属不用学复杂操作,通过中心的“居家服务小程序”或电话专线,就能一键预约服务。系统会根据老人住址、需求类型,自动匹配距离最近、技能适配的护理员,确保“30分钟内响应、2小时内上门”。护理员上门时,用工作手机扫一下老人家中的专属服务码签到,服务过程中实时上传照护照片、健康数据,结束后生成电子护理报告,同步发给家属和中心后台。“我眼神不好,不会用手机,每次打个电话,中心很快就安排人来了,过后还会把护理记录念给我听。”85岁的李爷爷说。他的儿子则通过微信收到报告:能清楚看到护理员什么时候上门、做了哪些服务、父亲的血压情况,甚至还有服务时的照片。
此外,中心还为部分高龄老人配备“智能定位手环”,不仅能一键呼救,还能监测老人在家的活动轨迹,若发现长时间没有移动,系统自动预警,通知家属和护理员上门查看。上个月,一位老人在家摔倒后无法起身,手环预警后,护理员15分钟就赶到了,及时送医避免了危险。
全链条服务:
鼓励升级 丰富服务供给类型
通州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州区7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通过“选址精准化、服务品质化、智慧适老化”,已初步构建起贴合副中心老人需求的养老服务网络,成效显著。
选址上,“一中心一策”覆盖了新建社区、老旧小区、农村村落等不同场景,近60%的老人能在15分钟内到达中心或享受上门服务;服务上,“集中照护+社区活动+居家上门”的全链条模式,满足了不同老人的需求,整体满意度超95%,其中临河里街道中心的高入住率、潞源街道中心的代际融合服务均成为口碑亮点;智慧化上,没有盲目追求技术噱头,而是围绕“实用、便捷”设计,有效破解了老人实际使用的“数字鸿沟”。
但调研中记者也发现,从全区22个街乡镇的全域养老需求来看,7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布局规模仍有提升空间。仍有部分区域老人暂时难以享受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便利,偏远乡镇的老年人在服务响应速度上也面临一些不便,养老服务覆盖的均衡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针对通州区养老服务覆盖的推进,通州区民政局也明确了下一步重点方向:一是强化政策保障,按照北京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管理指引(试行)》的通知文件,从建设标准、运营补贴、服务规范等方面提供明确指导,为22个街乡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与运营保驾护航;二是加大资源统筹力度,积极协调各街道(乡镇),在项目审批、场地规划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加快暂未设中心街乡的站点建设进度;三是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定期调研通州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变化,以及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情况,及时调整服务内容与建设规划,确保养老服务能精准对接老人需求;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吸引优质养老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与运营,鼓励具备条件的养老驿站和养老照料中心升级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丰富服务供给类型,共同推动“老有所养”从目标变为现实,让更多通州区老年人能在家门口安享幸福晚年。(作者: 冯维静 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