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离退休干部助力高质量发展
20世纪50年代,电影《五朵金花》将云南大理的风土人情展现在世人面前,让很多人心向往之。如今,大理又盛开了新时代的“五朵金花”——广大老同志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基层治理、关心下一代等5个方面积极作为,为全州高质量发展注入银发力量。
政策技术驱动
“振兴之花”盛开
“一年一回‘三月街’,四面八方有人来,各族人民齐欢唱,赛马唱歌做买卖。”“三月街”是大理人民一年一度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在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推动下,如今的大理农业发展生机勃勃,高原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从“抱鸡赶集”逐步向现代商贸物流转变。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赵祖龙,是祥云县老促会老科协联合党支部书记,这些年,在他的带领下,支部党员活跃在田间地头,引进良种、试验培育,指导农业生产。
“在赵老和其他老科技工作者的推动下,祥云县推广种植云南红梨3万多亩,产值突破3亿元。同时,他们还推广‘玉米+秋豌豆’‘烤烟+秋豌豆’‘果树+秋豌豆’种植模式,指导种植秋豌豆35.7万亩,增收达3.6亿元。”祥云县委老干部局局长钱雪莲介绍。
“牛奶做成扇子卖”说的是大理特色乳制品——乳扇。2021年,云南省科技厅组建“云南省大理市乳业产业科技特派团”,选派大理州畜牧兽医站原站长李会民担任团长。目前,在特派团的指导下,云南欧亚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乳扇产品登上了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李会民还牵头组建大理州畜牧科技老专家志愿服务队,入农户、进牧场、下车间,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被同事亲切地称为“一辈子说‘牛’话、干‘牛’事的‘牛大哥’”。
共护绿水青山
“生态之花”盛开
杨来保退休后,回到位于洱海之滨的海东镇波许村,看到村里没有环卫人员、村民随意处理垃圾时,他坐不住了,每天早上7点起床,义务打扫村庄道路、清理沟渠、捡拾洱海边的垃圾,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如今,94岁的杨来保已“卸任”5年多了,但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波许村乃至整个洱海之畔涌现出了一大批“洱海生态卫士”。
“源头保护是关键,洱源人民多奉献。绿水青山源头美依吆,是美好家园……”这是洱源县老年合唱团在茈碧湖镇梨园村正在开展的“银发聚力洱海源 源头保护我先行”文艺展演,合唱《洱海源头党旗红》赢得了阵阵掌声。
近年来,洱源县老年合唱团以歌为媒,组织1700余人次进农村、学校、企业,宣传洱海源头保护治理的相关政策和成效。
凝聚同心力量
“团结之花”盛开
大理仿佛是一座缤纷绚丽的民族文化“百花园”,少数民族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有白族、汉族、彝族、回族等13个世居民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建镇东莲花村,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在东莲花村成为3A级旅游景区后,村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张会君撰写了5万多字的有关马帮、华侨、回族文化等讲解词,向游客义务讲解3000余场次,同时培养出一支包括13人在内的青年讲解员队伍。
永平县博南镇曲硐村素有“滇西地区最大的回族聚居村落”之称,马永宁从县司法局局长的岗位上退休后,担任村老干部党支部书记。他积极参与群众矛盾纠纷调解,在曲硐小城镇保护与开发等重点项目中,带领党员上门宣讲政策、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
2009年,永平县组建曲硐核桃经营协会,邀请马永宁担任会长。在协会的带动下,曲硐核桃交易市场如今已成为滇西最大的核桃交易集散地,每年核桃贸易8~10万吨、交易额10亿余元,每年可吸纳劳动力3500人、创造收入1000多万元。
纠纷调解有方
“和谐之花”盛开
甸南镇朱柳村是一个白族聚居村落,2014年,该村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老同志组成老干老协民事纠纷调解组。
“多年来,我们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化解矛盾纠纷。”75岁的退休教师赵玉鹏这样总结调解工作经验。2018年,朱柳村老干老协民事纠纷调解组被评为“云南省人民调解先进组织”,赵玉鹏被表彰为“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
2022年,宾川县图书馆原馆长李红萍被选举为金牛镇新设立的纳溪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上任伊始,她就带着工作人员对社区进行摸底排查,针对有的小区无业主委员会、脏乱差情况突出的情况,她逐户宣传、指导。目前,辖区内所有小区都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彻底解决了小区无人监管问题。
纳溪社区办公室墙上的锦旗中,有一面写着“大爱无疆 调解有方”,这是社区一对夫妻为感谢李红萍化解了家庭矛盾纠纷而送的。2024年,社区共调解矛盾纠纷13起、处理信访件26件,调解成功率达100%。
帮扶困难学子
“希望之花”盛开
“我父亲张钧是一名抗美援朝老战士,离休后,他坚持捐资助学,作为他的家人,我们全力支持他的决定,并将把这份爱心继续传递下去。”从1991年开始,张钧共资助贫困学生107名、捐助近30万元。他在去世前留下遗嘱,要求子女继续资助还未完成学业的学生,为此他的儿子张建永继续资助在南涧县民族中学就读的7名学生,帮助他们完成高中学业。
“妈妈,我考上研究生了!”2024年,小静(化名)收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她第一时间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罗琴丹。小静原来住在祥云县“馨香儿童之家”,2013年,祥云县把“馨香儿童之家”的孩子统一接到县儿童福利院供养,罗琴丹把不符合供养规定的小静带回了家。
“她才13岁,如果没有这个家,她就无家可归了。”2015年退休后,罗琴丹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小静身上。小静变得越来越开朗,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
青翠碧透的苍山,波光粼粼的洱海,静谧悠然的古城,淳朴的民风,还有活跃在城乡四处健康阳光的新时代老年人,美丽的大理,给每位游人都留下难忘的印象。(张绍玺)
来源:中国老年报